小麦田抗性杂草分述(一) 播娘蒿
名称
中文名:播娘蒿
学名:Descurainia sophia
英文名:Flixweed
俗名:麦蒿(山东)、米蒿、米米蒿(安徽)、黄花草(河北)
分类
科:十字花科
属:播娘蒿
近缘种:腺毛播娘蒿
生物学特性
1、 分布、生境
分布于华北、西北、华东和四川等地,主要危害旱旱轮作小麦田,其中华北、华东、西北等地麦区发生、危害重。近几年播娘蒿大举越过淮河,开始在淮河以南的部分麦区扩散、蔓延、危害。播娘蒿耐盐碱能力强,在PH值较高的土地上可相对正常生长。
2、 生命周期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。冬小麦区,10月中下旬为出苗高峰期,4~5月种子渐次成熟落地。出苗量,年前占85.4-98.7%,春季占1.3-14.6%。全生育期180-210天。
3、 繁殖特征
机会主义植物。自花授粉为主。种子繁殖,种子落粒性特征明显,先于小麦成熟。种子量大,每株高达8700-73000万粒。基因和表型可塑性强。
4、 休眠特性
休眠时间约为6个月,种子在当年秋季发芽萌发较少。
5、 抗性风险
大。
苗期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
幼苗子叶2,长椭圆形,第l、2张真叶对生,3叶后为互生,二回羽状复叶,全裂,裂片纤细,叶背面有绒毛,基生叶有柄,茎生叶无柄。
播娘蒿苗期
播娘蒿苗期
播娘蒿苗期
麦田发生的播娘蒿幼苗
小麦田播娘蒿苗后用药可选方案
化合物类别 |
作用机制 |
常用化合物名称 |
苯氧羧酸类 |
激素类 |
2,4-D及其衍生物、2甲氯及其衍生物 |
吡啶羧酸类 |
激素类 |
氯氟吡氧乙酸、氟氯吡啶酯 |
苯甲羧酸类 |
激素类 |
麦草畏 |
磺酰脲类 |
ALS抑制剂 |
苯磺隆、苄嘧磺隆、噻吩磺隆 |
磺酰胺类 |
ALS抑制剂 |
双氟磺草胺、唑嘧磺草胺、啶磺草胺 |
三唑啉酮类 |
PPO |
唑草酮 |
二苯醚类 |
PPO |
乙羧氟草醚 |
苯吡唑类 |
PPO |
吡草醚 |
苯并咪唑类 |
PSⅡ抑制剂 |
苯达松 |
腈类 |
PSⅡ抑制剂 |
溴苯腈、碘苯腈 |
取代脲类 |
PSⅡ抑制剂 |
异丙隆、绿麦隆 |
三嗪类 |
PSⅡ抑制剂 |
氰草津 |
除草剂抗性风险等级
播娘蒿全球抗性概述
表1 全球播娘蒿对除草剂抗性概况
注:()内信息为除草剂抗性机制,参照HRAC(The International Herb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) 分类方式
数据来源: Heap, I. Th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Herbicide Resistant Weeds. Online. Internet. Friday, September 19, 2014. Available www.weedscience.org
表2 播娘蒿对除草剂抗性机制
我国播娘蒿抗性现状及趋势
播娘蒿抗性综合管理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