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病虫草害】小麦田抗性杂草分述(二)菵草
名称
中文名:菵草
学名:Beckmannia syzigachne
英文名:American Sloughgrass
俗名:辣椒籽草(山东)、水稗子、菵米、棒棒草
分类
科:禾本科
属:菵草属近缘
种:全球约2种,为毛颖菵草和菵草,分布于北温带,我国有菵草B. syzinachne(Steud.)Fernald 1种,在进化树上与看麦娘的亲缘关系较近,然后是极地早熟禾,再后是碱茅、硬草,详见下图。
生物学特性
1、分布、生境喜潮湿,适生于水边及潮湿处,为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稻茬麦和油菜田主要杂草,尤其在地势低洼、土壤粘重的田块危害严重。菵草侵入农田、危害农业生产,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。在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西南等各省区的水边湿地均有分布,尤以江苏、安徽、浙江稻茬麦发生严重,在一些田块成为优势杂草、恶性杂草、抗性杂草。
2、生命周期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。冬小麦区,在播种后一周左右开始陆续出苗,菵草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范围为5~15℃,萌发不需光照,在较宽的PH范围内(PH值4~10)种子均可萌发。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为出苗高峰期,次年5月上旬种子陆续成熟落地。出苗量,年前占绝大部分。全生育期为215~240天。
3、繁殖特征机会主义植物。自花授粉。种子繁殖,种子落粒性特征明显,菵草成熟比小麦早7~10d。每穗粒数为529粒,每株有效分蘖数为1.65个/株,每株种子量约800余粒。基因表型丰富。
4、休眠特性刚刚成熟的菵草种子不发芽,干燥保存有98%以上的种子保持休眠状态。埋于土壤中的种子经1个月以上,有19.2~90%的种子可终止休眠。土壤表面的种子无明显休眠特性。
5、抗性风险大。
苗期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
第1片真叶带状披针形,先端锐尖,有3条直出平行脉。无叶耳。叶鞘紫红色,亦具3条脉。第2片真叶具5条直出平行脉,叶舌三角形。与日本看麦娘、看麦娘的苗期识别要点详见下表。
表1 菵草、日本看麦娘、看麦娘苗期识别要点
种类 |
第一片真叶 |
第二片真叶 |
幼苗地下部颖果形态 |
|||
长(厘米) |
宽(毫米) |
尖端形状 |
叶舌形状 |
叶脉 |
||
菵草 |
2-4 |
1 |
锐尖 |
顶端1深裂 |
5条直出平行脉 |
种子藏于具有贮气组织的颖囊中,两颖扁平,形似“辣椒籽” |
日本看麦娘 |
3.5-9 |
1 |
急尖 |
顶端3齿裂 |
3条直出平行脉 |
扁薄,长卵形,长7-8毫米,芒长7-9毫米 |
看麦娘 |
2-4.5 |
0.5 |
锐尖 |
剑形 |
3条直出平行脉 |
扁薄,卵状长圆形,长3毫米 |
菵草种子及幼芽
菵草幼苗
小麦田发生的菵草幼苗
菵草三角状叶舌
小麦田菵草苗后用药可选方案
表2 小麦田苗后可用于防除菵草的茎叶处理剂
化合物类别 |
作用机制 |
常用化合物名称 |
芳氧苯氧丙酸酯类 |
ACCase |
精噁唑禾草灵、炔草酯 |
苯基吡唑啉类 |
ACCase |
唑啉草酯 |
肟类 |
ACCase |
肟草酮(/三甲苯草酮) |
磺酰脲类 |
ALS抑制剂 |
甲基二磺隆 |
取代脲类 |
PSⅡ抑制剂 |
异丙隆、绿麦隆 |
除草剂抗性风险等级
菵草全球抗性概述
表3 全球菵草对除草剂抗性概况
国家 |
抗性首次报道时间 |
作物 |
除草剂 |
作用位点 |
中国 |
1993 |
谷物、小麦 |
绿麦隆 |
PSⅡ抑制剂 (C2/7) |
中国 |
2010 |
冬小麦 |
精噁唑禾草灵 |
ACCase (A/1) |
日本 |
2010 |
大麦、小麦 |
氟乐灵 |
微管组织抑制剂 (K1/3) |
注••()内信息为除草剂抗性机制,参照HRAC(The International Herb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) 分类方式数据来源: Heap, I. Th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Herbicide Resistant Weeds. Online. Internet. Wednesday, October 15, 2014. Available www.weedscience.org
表4 菵草对除草剂抗性机制
国家 |
抗性首次报道时间 |
抗性机制 |
中国 |
1993 |
抗性机制未知,或相关信息未录入数据库。 |
中国 |
2010 |
抗性机制未知,或相关信息未录入数据库。 |
日本 |
2010 |
抗性机制未知,或相关信息未录入数据库。 |
我国菵草抗性现状及趋势
表5 我国主要稻茬麦区菵草抗性现状及趋势
地区 |
概况 |
趋势 |
江苏 |
艾萍等对2009年采集的17个不同菵草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进行敏感性测定,发现14个菵草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,其中江苏句容小麦田菵草种群具有极高的杭性水平,种子生物测定的相对抗性倍数为144.24倍。艾萍,董立尧,小麦田菵草(Beckmannia syzigachne (steud.) Fernald)对精噁唑禾草灵抗药性的初步研究,硕士学位论文,2011年6月。 |
普遍处于ACCase抑制剂抗性阶段,零星出现ALS抑制剂抗性问题,下一步往多抗性和非靶标抗性方向发展。 |
安徽 |
皖南水旱轮作小麦区,菵草是仅次于日本看麦娘的第二草相,个别麦区为主要和优势草相,如马鞍山、宣城、芜湖、合肥、滁州等,对精恶唑禾草灵、炔草酯的抗性比例约为20%。 |
|
山东 |
菵草在济宁、临沂稻-麦轮作区麦田发生严重,田间调查发生最高密度达530株/m2,危害严重。济宁鱼台已有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炔草酯抗性报道。杂草科学,2009,2:46-48 |
菵草抗性综合管理方案
表6 小麦田菵草抗性管理系统
菵草所处化防时代 |
菵草防治/管理方案 |
|
主流化防体系 |
其他 |
|
1.0 |
苗后-ACCase抑制剂-乐田特、精噁唑禾草灵、炔草酯、唑啉草酯、肟草酮ALS抑制剂-轻骑兵、甲基二磺隆PSⅡ抑制剂-异丙隆、绿麦隆其他作用机制-雀灵 |
|
2.0以杂草“抗性管理”为显著特征 |
靶标抗性(TSR:target site resistance)单作用机制抗性:选择其他作用机制的化合物 2个作用机制抗性:选择其他作用机制的化合物……非靶标抗性(NTSR:non target site resistance)P450s相关抗性GSTs相关抗性…… |
[1] 轮作其他作物。如,麦棉轮作等旱旱轮作方式。[2] 机械或人工等非化学除草方式,土地深翻耕等。[3] 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合理混用或交替使用。[4] 合理密植等栽培管理措施。[5] 苗前和苗后除草剂交替使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