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病虫草害】小麦田抗性杂草分述(五)牛繁缕
名称
中文名:牛繁缕
学名:Myosoton aquaticum (L.)
英文名:Giant Chickweed
俗名:鹅肠草、石灰菜(甘肃)、大鹅儿肠(陕西)、鹅儿肠(湖北)
分类
科:石竹科
属:鹅肠菜属
近缘种:与繁缕形态相似,为近缘种,但牛繁缕和繁缕(Stellaria media)划归2个不同的属,繁缕归繁缕属。
生物学特性
1、 分布、生境
喜潮湿,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,是长江流域夏熟作物恶性杂草,稻茬麦田发生尤为严重。
2、 生命周期
发芽温度为5℃-25℃,最适温度为15℃-20℃;发芽的土层深度为0-75px;最适的土壤含水量20%-30%,但是含水量较高,甚至浸入水中也能发芽。黄河流域以南多于冬前出苗,以北多于春季出苗,花果期5-6月。全生育期180-210天。
3、 繁殖特征
种子繁殖,幼苗或种子越冬。每个果实种子为16-82粒,多数果实为30-50粒。每株果实15-26个,每株种子240-2100粒。
4、 休眠特性
牛繁缕种子为越夏越冬休眠型。埋藏距地表10厘米、5厘米及水田的种子比藏于15厘米处的种子提前一个月破除休。
5、 抗性风险大。
苗期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
子叶出土,卵形,先端锐尖,全缘,具长柄。上下胚轴均发达,常带紫红色。2片初生叶阔卵形,长2.5-5.5厘米,宽1-3厘米,顶端急尖,基部稍心形,有时边缘具毛;叶柄长5-15毫米,上部叶常无柄或具短柄,疏生柔毛。茎上升,多分枝,长50-80厘米,上部被腺毛。
表1 牛繁缕、繁缕苗期区别
杂草种类 |
叶片大小 |
茎干 |
牛繁缕 |
长2.5-5.5厘米宽1-3厘米 |
疏生柔毛 |
繁缕 |
长1.5-2.5厘米宽1-1.5厘米 |
茎上有一行短柔毛,其余部分无毛 |
牛繁缕苗期
麦田发生的牛繁缕幼苗
小麦田牛繁缕苗后用药可选方案
表2 小麦田苗后可用于防除牛繁缕的茎叶处理剂
化合物类别 |
作用机制 |
常用化合物名称 |
苯氧羧酸类 |
合成激素类 |
2甲4氯及其衍生物、2,4-D及其衍生物 |
吡啶羧酸类 |
合成激素类 |
氯氟吡氧乙酸 |
苯甲羧酸类 |
合成激素类 |
麦草畏 |
磺酰脲类 |
ALS抑制剂 |
苯磺隆、苄嘧磺隆、噻吩磺隆、甲基二磺隆 |
磺酰胺类 |
ALS抑制剂 |
双氟磺草胺、唑嘧磺草胺 |
腈类 |
PSⅡ抑制剂 |
溴苯腈及其衍生物 |
三唑啉酮类 |
PPO抑制剂 |
唑草酮 |
二苯醚类 |
PPO抑制剂 |
乙羧氟草醚 |
除草剂抗性风险等级
全球牛繁缕抗性概述
表3 全球牛繁缕对除草剂抗性概况
国家 |
抗性首次报道时间 |
作物 |
除草剂 |
作用位点 |
中国 |
2010 |
小麦 |
苯磺隆 |
ALS抑制剂 (B/2) |
注••()内信息为除草剂抗性机制,参照HRAC(The International Herb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) 分类方式
数据来源: Heap, I. Th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Herbicide Resistant Weeds. Online. Internet. Friday, October 17, 2014. Available www.weedscience.org
表4 牛繁缕对除草剂抗性机制
国家 |
抗性首次报道时间 |
抗性机制 |
中国 |
2010 |
靶标位点发生突变 |
我国牛繁缕抗性现状及趋势
表5 我国小麦主产区牛繁缕抗性现状及趋势
地区 |
概况 |
趋势 |
水旱轮作麦区 |
苏中南、皖南、豫南、鲁西南等地,近年小麦田牛繁缕发生和危害加重,苯磺隆苯磺隆效果严重下滑,唑草酮本身除草效果不理想,返青风险大。江苏个别地区麦田牛繁缕对氯氟吡氧乙酸亦产生抗性,牛繁缕抗性开始呈现多抗性态势。 |
下一步往多抗性和非靶标抗性方向发展。 |
旱旱轮作麦区 |
大多处于ALS抑制剂抗性初始阶段,推广苯磺隆的区域抗性发生最早、最严重,这些区域有河南商丘、南阳、湖北襄樊等地。 |
牛繁缕抗性综合管理方案
所处化防时代 |
牛繁缕防治/管理方案 |
|
主流化防体系 |
其他 |
|
1.0 |
苗后- ALS抑制剂-苯磺隆、苄嘧磺隆、噻吩磺隆、甲基二磺隆、双氟磺草胺、唑嘧磺草胺 合成激素类-2甲4氯及其衍生物、2,4-D及其衍生物、麦草畏、氯氟吡氧乙酸 PPO抑制剂—唑草酮、乙羧氟草醚 复合型作用机制-易莎阔、满达、雪虎 |
- |
2.0 |
靶标抗性(TSR:target site resistance) 单作用机制抗性: 选择其他作用机制的化合物 |
1、轮作其他作物。如,麦棉轮作。 |